即时:康熙晚年为何会出现九子夺嫡,到底做了什么?带你揭秘历史真相

发布时间:2023-01-30 16:52:04 来源: 樊建科

导语:在中国历史上,大清皇朝“九子夺嫡”事件一直令后人津津乐道。 这件事发生在康熙年间。 当时康熙年事已高,无法选择继承人。 但是,满族并不是汉族皇朝那样的长子继承制,而是9位皇子争夺皇位。 康熙到底做了什么? 下面玮哥带你走近历史真相!

大清以前,中国古代大部分王朝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。 这是因为,中国古代大部分朝代都在汉族统治下,在汉族统治下,大都到了小房子,继承家业基本上是长子,而满族人没有这样的规定。 康熙退位之际,九位皇帝都有平等的继承皇位的机会。 九子嫡流夺还的本质,其实是满清皇朝与中原文化的冲突。

康熙末年,九位皇子千方百计争夺皇位,大清国本来蒙受巨大损失,最终雍正脱颖而出,无独有偶。 皇子中雍正虽然不是继承人的热门人选,但康熙抓住了犹豫的时机,将优秀的儿子安排在其中,最后以宠爱儿子的技艺在争夺战中笑到了最后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雍正深知九子的嫡出事件给朝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。 因此,他继位后立即着手相关工作,修复前朝遗留的各种缺陷,这一工作持续了13年,危害性之大可见一斑。 那么,为什么汉族的宗法制度有这么重要呢? 也许我们能从更早的时代就知道一二。

众所周知,宗法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,当时周天子施行了一系列礼节和法制,周礼和宗法应运而生。 新王朝要得到承认,必须得到精英阶层的认同,但精英阶层要根据新王朝是否遵循宗法制度来判定,只要不遵守规范和维持社会的制度,就不能更换王朝。

因此,大秦一统天下的时候,他们的手段再硬也不能践踏周礼,违背这些礼仪就得不到精英阶层的支持。 当时,秦始皇很爱辛亥,但辛亥最终成不了太子。 因为秦始皇遵循了宗法制度中的长子继承制。 毕竟,胡亥是秦始皇的长子。

中国古代势力较大的群体大致有两种,一种是以中原区为主的汉族,一种是中原外的胡人。 胡人多为北方边境地区少数民族,初期以部落为单位生存。 在数量上,汉族远远超过胡人,中原地区本身有自己的文化和生产方式,各种习俗也比较完善。 少数民族野蛮人进入中原后,他们将面临精英阶层是否认同的严峻问题。

精英阶层基于周礼和宗法,胡人必须遵守这两点才能真正当家作主,否则很快就会再次被赶出去。 由于这种冲突的存在,历史上进入中原的胡人王朝,基本上选择了元朝、中后期的清朝等“汉化”方式。

在汉化过程中,胡人固有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与汉族人民发生冲突。 康熙时期九子夺子事件是其中的具体表现之一。 这种冲突源于彼此对家底继承人的区分,在汉族习俗中,遵循宗法长子继承制,让正妻长子继承家业。

皇帝写下写皇位继承人的昭告书后,放在乾清宫正殿上挂着的“正大光明”的匾额上,皇帝驾崩后可以从匾额上取出昭告书,公布皇位继承人的名字。

结束语:康熙不立太子,后九子也不会夺走嫡系吧。 康熙去世后,雍正治世废除了这一制度,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。 可以说这个制度消除了太子制度的所有弊端,保证了政权的稳定。 可以说立太子在康熙统治时期犯了大错误。

“九子夺嫡”事件是皇位继承制度变更的直接原因,推动封建王朝下皇位继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。

这里是玮哥讲历史!关注带你了解更多故事!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人人创新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36   联系邮箱:855729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