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报的三段“错”事|蓬山


(相关资料图)

胡政之有一句话:“错误发生在报纸上,白纸印上了黑字,斧头也砍不掉。”而常识性错误,比错别字,后果更严重。大公报老一辈报人,对于纠错十分看重。很多老报人都在回忆文章里,自我省察工作经历中的失误。这种实事求是、严于律己的精神,也是《大公报》长期保持高品质的要因。

一,漏了一字。一九三八年,《大公报》香港版刚创刊时,某次一条英文外电漏掉了一个“不”字,文意截然相反。若对时事有所了解,即便不看英文原文,也应觉察欠妥。胡政之非常生气,斥责:“头等报纸,三等翻译!”为此,他建立编辑部座谈会,每周一次,共同研讨国际大事,提升业务质素。

二,错了二字。名记者曹世瑛一九四七年在天津《大公报》编辑一篇关于搬运行业的稿子时,取标题《恶脚行划地争利》。结果搬运行业大哗,扬言要捣毁报馆。原来,“脚行”多为流血流汗的苦力,而真正争权夺利的少数恶霸头目叫作“车把”。两字之差,打击一大片。报馆出面道歉,并在次日刊登《脚行业积极整顿》弥补,才平息事端。

三,误判大势。张篷舟是筹备《大公报》香港版的主要人员之一,其同学时任广东惠阳专员,张篷舟应邀前往参观,觉得地方局势稳定,战事尚远,便在《大公报》发表《华南战时色》,又在《宇宙风》杂志发表《华南安如泰山》。

孰料,日军不久就侵占广州。以后数年,巴金多次对张篷舟抱怨:“看到你,就想起《华南安如泰山》。”当时,巴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刚由沪迁穗,结果广州很快陷落,损失巨大,难怪他耿耿于怀。张篷舟则反思:“可见一个记者一时的错误判断,会招致什么样的后果,真足令人警惕啊!”张篷舟在几十年职业生涯勤于整理研究,成了百科全书式的专家。

标签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人人创新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36   联系邮箱:8557298@qq.com